刘邦能够最终打败项羽,完成天下统一,离不开三位杰出的谋士,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汉初三杰”。刘邦曾经这样评价这三位重要人物:“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之外,子房胜我;镇国抚民,保障供给,确保粮道畅通,萧何胜我;带领百万大军,战必胜,攻必取,韩信胜我。三者皆为英雄,我能够使用他们,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。”
这番话将张良、萧何和韩信推向了历史的巅峰,成为“汉初三杰”,他们的才华也成了后世的典范。然而,实际上,当时还有一位与他们不相上下的人物,那就是陈平。他同样为大汉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,那么,为什么陈平未能跻身“汉初三杰”,甚至没有被称为“汉初四杰”呢?
事实上,刘邦所选的“汉初三杰”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领域——张良是谋略,萧何是后勤,韩信则是军事,而陈平的作用与张良有些重合。如果陈平被选为其中之一,就意味着张良就不能入选了。因此,陈平未能成为“汉初三杰”并非因为他不优秀,而是因为他的作用与张良的重叠。
展开剩余73%那么,张良和陈平到底谁的作用更大?为什么刘邦更倾向于张良而非陈平呢?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。
一、张良的出身更高贵
首先,张良的出身显然比陈平更为显赫。张良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,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韩国的宰相,辅佐过多位韩王。而陈平则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,身份地位平平,甚至可以说与张良的出身差距悬殊。在那个年代,出身高贵意味着天生的权威和影响力,尤其对于刘邦这样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而言,张良的高贵背景显然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本。因此,从出身来看,张良比陈平更具有优势。
二、张良早期就辅佐刘邦
其次,张良辅佐刘邦的时间比陈平早得多。张良在刘邦刚刚起步时就加入了他,并共同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时光。而陈平是在刘邦逐渐崭露头角,已经拥有了强大势力时才加入的。所以,张良更像是刘邦的“创业元老”,而陈平则是后期加盟的“职业经理人”。二者在刘邦团队中的地位,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。
三、张良的战略眼光更高
第三,张良的思维高度也比陈平更为宏大。张良不仅仅是在战术层面上出谋划策,他的许多建议都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提出的。例如,他劝谏刘邦远离奢华,注重节俭,以赢得民心;又比如,当刘邦前往汉中时,张良主张烧毁栈道,成功地让项羽误以为刘邦没有争夺中原的野心,这些决策大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,目的是从长远角度稳固刘邦的江山。而陈平提出的则大多是具体的战术性方案,如要求刘邦用黄金去瓦解项羽阵营、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等,尽管这些策略非常成功,但更侧重的是即时的战术层面。
可以说,张良的眼光更加宏大,总是从整体战略出发,而陈平则擅长执行具体的战术任务。他的聪明才智无可置疑,但刘邦曾评价他说:“陈平智有余,然难独任”,这正是对陈平的准确评价。张良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智谋上,更在于他能把握大局,看到更长远的未来。
四、张良的谋略符合“正道”
最后,张良的谋略更符合“正道”,而陈平则常常采用一些较为阴险的手段。张良所学的《太公兵法》强调的是阳谋,主张正面取胜,而且张良自身也出身于高贵的世家,行事光明磊落,始终坚持“阳谋”的正道。而陈平出身草根,往往为了生存而选择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。陈平自己也承认,他常常使用“阴谋诡计”来获得胜利,他的这种战术虽有效,但在刘邦统一天下后,帝国的稳定需要更加正直的手段来维护。因此,张良的正道谋略更加符合刘邦的需求。
综合来看,张良、萧何和韩信成为“汉初三杰”并非偶然,刘邦对他们的依赖与信任不仅基于他们的才能,还因为他们各自的背景、地位和作用。而陈平,虽然也做出了卓越贡献,但由于与张良的角色有所重叠,再加上他所使用的手段更偏向于“阴谋”,因此未能被选入其中。
当然,刘邦对陈平的功劳并非没有认可,陈平最终被封为“户牖侯”,并且成为汉朝的丞相,位高权重,享受了应得的荣誉。他的智慧和忠诚,始终是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康乾配资-官方炒股软件-配资著名炒股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